新的国际单位制究竟会带来什么改变?
2018年11月16日,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决议——千克、安培、开尔文和摩尔等4个SI基本单位的定义改由常数定义,已于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。这将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?来听听国际计量委员会(CIPM)专家、国际温度咨询委员会(CCT)主席、中国计量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段宇宁是如何给我们解释的吧~
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,是全球测量体系发生了“不变”中的“巨变”。不变,是对日常生活基本没有影响,1千克仍将是原来的1千克,人们的日常生活、国家间的经贸往来都不会受到影响。老百姓不会感觉到这种变化,好比给房子换了一个更坚固的地基,从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变化。巨变,用自然界恒定不变的“常数”替代了实物原器,人们不必再担心千克原器质量漂移等可能带来的问题,人类可以在任意地点、任意时刻实现最佳测量,这将使未来测量更精准,同时也对传统的量值传递体系产生巨大影响,从长远来看,也将对人类科技产生深远影响。
此次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,是自米制公约诞生之后计量世界中一个最重大的、革命性的事件,测量科学由此迈出关键的一步。他认为,秦始皇统一度量衡、英国国王用自己一只脚的长度定义英尺(foot)的皇权时期,是计量学的1.0时代,《米制公约》建立的科学权威架构时期是计量学2.0时代,从今年5月20日以后,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后就是计量学3.0时代,是开启突破权威的时代,将触发重大创新和科技进步。
国际单位制SI是全球一致认可的测量体系,其起源可以追溯至1875年——17国签署《米制公约》。国际单位制SI包括7个基本单位,分别是长度单位“米”、质量单位“千克”、时间单位“秒”、电流强度单位“安培”、热力学温度单位“开尔文”、物质的量单位“摩尔”和发光强度单位“坎德拉”。
2018年11月16日,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:千克、安培、开尔文和摩尔等4个SI基本单位的定义改由常数定义,于2019年5月20日起正式生效。自此,七个基本单位将全部通过不变的自然常数来定义,用这些不变的常数作为测量基础,意味着这些单位的定义在未来也是可靠不变的。
SI的重新定义,是为适应世界上不断增加的测量需要而发展。比如,长度“米”的定义,1960年之前,“1米”被定义为通过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;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计量局里一根 “米原器”就是全世界最准的“1米”;1983年,“1米”再次被重新定义为“光在真空中接近3亿分之一秒所走的距离”。再比如,时间“秒”的定义,是在1967年采用基于原子跃迁的“原子秒”取代了“天文秒”,至今已经52年,时间频率的测量准确度跃升1000万倍。米和秒的重新定义,实现了卫星导航定位 。最简单的例子就是,现在绝大多数人是从手机来看时间,手机时间准确性,可以实时通过天上卫星和网络校准,方便快捷精准……计量科学的进步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产、生活的状态与质量。
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其特点是“计量单位量子化”和“量值传递扁平化”,量子计量基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,使量值溯源链条更短、速度更快、测量结果更准更稳,彻底改变依靠实物标准逐级传递的计量模式,在各种科技和生产活动,量子计量基准可以直接应用到用户,进行最佳测量和原地实时校准,大大节约生产成本,显著提升产品质量,将有力支撑以信息技术、智能制造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。
原文链接: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EL8mIzAoNZKX9Zdw5G_oUw